当前位置:首页 >> 入围作品选载 >> 正文
秋子与绿扬旅社【散文】
2015年08月19日 17:08

秋子与绿扬旅社

/钱艺兵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着深深扬州烙印的中国反战歌剧《秋子》,由南京艺术学院参演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

    《秋子》取材于一对日本夫妻的真实故事:1938年4月,《大公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宫毅与秋子》的报道,讲的是新婚刚刚三个月的日本青年宫毅,被日本政府征兵派往中国,不久,其妻秋子也被日本政府蒙骗到扬州当了随军“慰安妇”。 一天,日军年轻士兵宫毅要慰安所提供一名军妓。晚上,当这位士兵和慰安所提供的军妓见面时,相互惊呆了,原来这名军妓秋子正是宫毅的妻子秋子。两人想不到会设在扬州绿杨旅社的慰安所见面,彼此悲喜、愧悔交加,抱头痛哭,各自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因反对这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最后,他们双双自杀于绿杨旅社。日军司令部怕影响士兵情绪,随即悄悄地处理了这起事件,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大公报》最先报道了这则消息。1939年,剧作家陈定在《群众周刊》上看到了同样的文章,随即以此作为素材,写成了同名剧本《宫毅与秋子》。后经臧云远、李嘉作词,黄源洛作曲,最终于1941年完成歌剧的创作,并改名为《秋子》。

 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秋子》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今和平电影院)完成首演,在当时文化界引起极大轰动,周恩来、郭沫若等曾莅临观看。

    随后的4年里,《秋子》相继在重庆、成都、昆明、遵义、南充等地公演了52场,反响空前作为故事发生地的扬绿杨旅社,在处于抗战期间的观众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秋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几乎被遗忘。

随着中国反战歌剧《秋子》参演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绿杨旅社叉重新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为了还这段历史的原貌,我独自来到扬州老城区人群熙攘的国庆南路向西拐去,走进一条长度仅200米的新胜街,别小看这条略显破败寂寥的小街,在历史上可繁盛一时,绿杨旅社就坐落在这条街上的23号,在当年有着扬州的“国际饭店”之誉。
  绿杨旅社之名得自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的著名诗句“绿杨城郭是扬州”,建于清末民初。1929年6月,经过翻建后三层楼的绿杨旅社重新开业,这也是今天旅社的原貌。旅社底层有通天舞池,舞池后为喜庆大厅,两侧有扶梯拾级而上;二、三两层临街房间有观望凉台,且围以绿色铁栏杆,旅客可凭栏俯瞰街景,顶层为晒台。每层走廊呈“回”字形,均为木结构。上下共有一百多张床位,床为铁床,每间房内设有红木茶几、红木四仙桌、穿衣橱、梳妆台。整个旅社古朴典雅,虽历经80年,但依然原汁原味,未遭破坏。

解放后,绿杨旅社改为公私合营,改革开放以后改为国营,属扬州饮服公司领导,后被划入扬州富春饮服集团,隶属扬子江集团,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绿杨旅社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守在老城区内,还是能够看出绿杨旅社当年的洋气。铜质的门灯,彩色的玻璃,复古的门窗,铁架的窗栏,都透着一股精致的考究。走进门去,迎面可见几座白色的皮质沙发,搁在门厅内,一个不大的舞池,构成了旅馆的中庭。站在中庭,仰面朝上,明媚的阳光能够透过天窗,折射在结构繁复的吊灯上。

  既是旅社,还在营业,门厅墙壁上,挂着古式的价目表,一块块的木牌挂在上面,散发着微微清冷的味道。价目表上,专门设有一栏,叫做名人居室,价格空着——留给人们一些回想,这是无法用金钱来比量的。在旅社的二三层,这样的名人居室,却是比比皆是。作为扬州现存最古老的旅社,绿杨旅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高雅豪华象征,代表着城市的名片。政界要人,文艺明星,但凡来到扬州,绿杨旅社都是首选。在绿杨旅社的介绍里,也写着肖楚女、恽代英这样的名字,政界人士暂且搁下,光是看看梅兰芳、王少堂、尚小云、言慧珠、郁达夫、易君左、周作人……肃然起敬,站在这些名家大腕面前,我不由得放轻脚步。

绿杨旅社经理夏吉鸿回忆,大约在两个月前,从南京来了几个《秋子》剧组的工作人员,来了解发生在当年的这段往事,“他们想找当年住宿登记簿上的名字,来了解新闻事件中男女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夏吉鸿说,当年正逢战乱,绿杨旅社已被日军征作慰安所,住宿登记簿不可能做到那么规范完善,当年的历史遗存早已荡然无存,手头也没有与事件相关的资料,“不过这件事是肯定发生过的,当年除了有报纸记载外,还有老人见证了这桩往事。”
   夏吉鸿介绍,有一位年近九旬的顾仁甫老人,就住在新胜街附近,“他是一位京剧票友,自幼在这条街上长大,对绿杨旅社发生的事很了解。”夏吉鸿说,关于绿杨旅社的这件事,他曾经听顾仁甫向他介绍过,当年顾仁甫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家门口发生的这桩事闹的动静很大,在当年可谓家喻户晓,皆知
    1938年4月发生的这桩惨剧,当时的报纸到底是如何描述的?在市档案馆进行了查找,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馆里没有收藏当年的这份《大公报》。
     绿杨旅社经理夏吉鸿介绍,民国的时候,绿杨旅社是扬州年轻人结婚首选之地,当年,凡是扬州有名的人家结婚都是在绿杨旅社的喜庆礼堂拜堂证婚的。喜庆的日子,绿杨旅社从门口到堂前都铺上红地毯。新人到这里结婚有专门的线路,依次是文昌中路、甘泉路、新胜街,最后到绿杨旅社。喜庆礼堂两边的房间过去是给新郎新娘休息、化妆用的,男左女右。吉时一到,门外的吹鼓手便奏乐起来。这时候,新人才分别出来,一起拜堂成亲。
    有着扬州“国际饭店”之誉的绿杨旅社,在当年不仅是年轻人喜结连理大摆宴席的地方,也是当年诸多社会名流流连忘返的乐园。萧楚女、恽代英、郁达夫、易君左、言慧珠、孙科、梅兰芳等名流都曾下榻绿杨旅社
   就是这样一个奢华的所在,抗日战争期间竟被日本人霸占,征做慰安所,夏吉鸿介绍,听老扬州人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被日本侵略军占据作为慰安所,里面住着中国和来自朝鲜以及日本本土的慰安妇。有一天,慰安所内来了一名日本兵,当他急匆匆推开房间大门时,发现里面的慰安妇竟然是自己的发妻。原来,战争爆发后,这名日本兵和家人失去了联系,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他竟然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场合与妻子重逢。两人悲喜交加,相拥而泣。第二天上午,服务员见其房门迟迟不开,遂站在方凳上透过窗户玻璃朝里看,看他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直至打开房门,才发现已经停止呼吸。后来读报纸才知道,自杀的日本人是秋子和她丈夫宫毅  

我查阅了《慰安妇研究》记载,有个名叫杉野茂的日本军官承认,扬州沦陷期间,他曾在扬州一座名叫“绿杨精舍”的木楼里设立的慰安所,抓来47名中国女子。至于日本慰安妇,书中沒有记载,更沒有关于秋子的內容。 

据考证,“绿杨精舍” 即绿杨旅社,当年,居住在这条街上的老扬州人都亲眼见过身着和服的日本女人在这里频繁进出。而且,在秋子与丈夫宫毅自杀后,绿杨旅社还发生起重大事件一名被抓来充当日军慰安妇的中国妇女在绿杨旅社杀死一名日军军官。年近90岁的京剧票友顾甫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从小就生活在新胜街西头的南柳巷,1938年秋冬之际,一天早晨,他去学校上学,路过大儒坊大新饭店门口,看到新胜街口交通阻塞,并有警察和日军把守,严禁行人通过新胜街。此时,听街邻私下议论,谓一中国妓女在绿杨旅社二楼杀死一名日军军官,于凌晨悄然逃去,不知所终。顾和甫听后,十分敬佩这名中国妓女的胆量和志气,事后写了两首七绝,称赞她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机智勇敢的行为,诗云:

 (一)四亿同仇杀寇心,绿杨竟毙一倭军。风尘侠女知忠义,可惜传闻未记名。

 (二)殪敌孤身自远扬,中华岂让寇嚣张。风尘何必知名姓,智勇双全一女娘。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肯定,究竟是在哪一个房间内,秋子和宫毅,有着那样一次撕心裂肺的相逢,在他们离开人世的前一瞬间,冰冷的双手是否紧握在一起相互取暖。

  现在的绿杨旅社,前来参观的人,反而要比旅客更多些。离去的时候,看着夕阳笼罩下的绿杨旅社,如同看到一位韶华已逝的妇人,旗袍加身,姿态优雅,转身将一段段故事都折成手中的方帕,深深回望着过去,浅浅遥望着未来。

    远送夕阳渐渐西下,我陷入了沉思,时隔70多年复排的《秋子》,是中国现代第一部采用西方大歌剧形式创作并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想,《秋子》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

来源:征文大赛